
	
骨董菸酒櫃
				那個黃金滿山的年代
				人人迷戀著小山城
				每個紙醉金迷的夜晚
				香菸冉冉 酒香四溢
				鶯聲燕語 縱情嬉戲
				談笑間 鼎沸人聲
				剎然靜默
				山城仍昂首
				俯瞰海上的船泊
				-
				在務農為主的年代,外國香菸和洋酒,除了重要場合,平常人家很少會出現。更多的是贈禮,表示對對方的重視;或是有所請託。當時的店家,為了襯托其價值不凡,也紛紛訂做原木的展示櫃。有的搭配彩繪玻璃、有的原木精緻雕刻,讓我們至今也都還是可以感受其精緻細膩的做工。




T.R磚
				光陰如梭
				輕快地在紅磚上流轉
				歲月將牆砌得益發穩重
				看盡繁華風雲之後
				還能敦厚地端坐
				
				-
				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日治時期的一間公司,由後宮信太郎在1913年成立,從事磚、瓦等建築材料生產販售,在臺灣各地設有工廠。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在1918年合併了1914年才成立的撒木耳會社,成為臺灣獨大的煉瓦會社。
				臺灣煉瓦所生產的磚塊的一級品會印有「TR」的字樣,為台灣煉瓦(Taiwan Renga)的商標,又稱為「TR磚」,當時許多重要的建築都以TR磚作為建材。
				日本企業家後宮信太郎,在1925年借貸收購田中組的金瓜石礦山,被諷為「借金王」。但後來挖掘到本山五坑、並在1933年將礦山開採權轉給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後,成為了千萬富翁,而有了「金山王」之稱。
				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

尺二磚
				遍地的磚紅色
				沾染些許灰泥
				就讓光陰流淌過去
				他仍有些木訥地 站在那裡
				不新不舊
				無欲無憂
				-
				1989年茶坊主人接手時,尺二磚守著水池仙診所的地板,已經不知道多少年了。基於安全考量與恆久經營,九份茶坊也經歷了數次整修。
				雖然有些部分破裂,但更換之後,新舊更迭的陶磚,仍然陪著我們繼續前行。
				尺二磚,顧名思義,是長寬皆為1尺2的方形陶磚,是一般古早時期所使用的建材之一。陶磚有耐磨隔熱的優點,高溫燒製後,具有高吸水率、低透光度的特性,是一種會呼吸的材質,能調節溼度,又能適度防滑;非常適合多雨的山城中使用。




八腳眠床
				很久以前 還有那麼一點印象
				偌大的老房
				就像迷宮一樣
				臥房有座紅眠床
				是美好的休憩站
				所有頑強
				都能在此安放
				
				民國初期,床鋪因多數以朱紅色油漆,稱之紅眠床。基本形式即床的三面有圍,四角立柱,上有頂棚,頂下四周通常還有橫楣。中國南方因它有柱四根而稱為四柱床;但台灣一般稱之八腳眠床。
				八腳的意思有二意:一是指其床底架的結構共有八根腳;即二組床架組合而成。另一說法是指除四面圍之外,還要有罩在其外的花罩而形成完整的方形結構;則架外罩共有八根立柱的關係而稱為八腳眠床,是較考究的作法。
				資料來源:台灣民俗文物辭典




獬豸
				世間的慾望太過炙熱
				讓自己靠近水
				汲取一些冷靜
				固執地守著
				空氣中飛散著如絲般閃耀的
				細碎的善意
				
				為中國傳說中的神獸。外觀似羊似鹿,頭頂正中有長獨角,雙眼炯炯有神,有短尾,尾巴像蝸牛,還有羊蹄。獬豸喜歡居住在水邊,性情忠貞,與生俱有辨別是非,公正不阿的本能。我國憲兵軍服右臂都會縫有獬豸及「憲兵」字樣臂章,以表公正廉明、忠貞職守之意。這一對獬豸在因緣際會中,被茶坊主人在台中的骨董店發掘後,多年來一直鎮守著店頭,提醒著生意興隆、歷久不衰最重要的道理。
				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

桃園三結義 三尊戲偶
				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在《布袋戲名稱考述》中,以布袋戲之「布袋」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,以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,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,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,遂稱之為「布袋戲」。
				但「掌中戲」才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,因為傳統掌中戲偶全高約八寸到一尺,約四、五兩重,比手掌稍大;但是民間俗稱仍以「布袋戲」為主。
				茶坊店頭的三尊掌中戲偶,可明顯看出是男性角色。其中一尊臉面潔白留有長鬚,另外兩尊則是花臉且皆有鬚髯。
				白面者,即是布袋戲角色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、雜、獸七大類中的「生」角,屬於文生並且是有黑鬚的老生,通常飾演劇中之文官、王爺、朝臣等角色。因此可以確認是桃園三結義中劉備的角色。
				另外兩尊花臉則是「淨」角,俗稱「花面」,亦即「大花臉」之意,一般都是武將。外型威猛、身穿戰甲,威風凜凜。有著紅大花臉的即是象徵剛正忠貞的關羽,而黑大臉則是脾氣暴躁兇猛的張飛了。
				從茶坊開業至今,這三尊掌中戲偶已佇立店頭數十年。他們不再擔綱主演,而是從演員轉變為觀眾,俯瞰門店川流不息的來客。在2020年的疫情爆發,九份茶坊整修時,日漸褪色陳舊的衣冠,也由茶坊主人,一針一線,帶著感激與慎重的心情,歷時數個晝夜,才終於修復完成。




福州杉
杉木在台灣的木材市場上常稱為杉仔,材質優良。樹形優美,是優良的觀賞樹種。也因為生長快、伐期短,是加工、傢俱及建築的良材。老屋在茶坊主人接手時,屋頂梁柱即是使用整根杉木來作支撐;牆面也是以杉木作為板材。無奈九份天氣多雨潮濕,隨著時間的推移,當有木料腐朽時,即會局部抽換成台灣扁柏老料,來進行補強與穩定結構的工作。




謝籃
				是指台灣昔日民間喜慶時常用的容器。敬神、婚慶、送禮、壽辰慶典或祝壽時,盛裝禮品、水果、食物的竹編或籐編禮器。除了以精緻的紋飾編製外,更考究的則塗上珠漆,並繪以吉祥圖案。大型謝籃主要用在結婚、祭神時使用。中型謝籃則用在議婚、選定黃道吉日。小型謝籃是在招待賓客時使用。
				台灣俗諺「提籃子假燒金」中的「籃」就是謝籃。是指以前未出閣的姑娘,提著謝籃假裝前往廟裡燒香,其實本意是要外出會情郎,所以才打趣地以「提籃子假燒金」來調侃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				資料來源: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




茶桶
				歡慶的日子很多 但今天
				是難得被容許喜形於色的一天
				先輩們總是殷殷切切地告誡著
				要含蓄 要內斂
				尤其是感情 要深深藏起
				把溫度留著
				才能暖一輩子
				
				婚禮宴客時會奉上熱茶事項來的傳統。但在保溫技術尚不發達的早些年代,就是使用木料製成桶狀,用來放置特製的大茶壺,並於茶壺與茶桶之間包覆毛巾等布料保溫。充滿古意的茶桶上還寫有碩大的雙喜,時至今日仍能讓人感受到婚慶的喜悅。




邱錫勳柏油畫
				茶坊主人收藏的原作,各式逗趣靈動的柏油小礦工,出現在咖啡杯、茶濾杯上,也能在九份的街頭看見。
				邱錫勳是台灣的漫畫家,筆名為山巴。其漫畫人物歪七扭八的怪模怪樣造型,讓讀者噴飯,滑稽突梯的演技叫人拍案叫絕。1968年後,他認為人類歷史悠久,東西方藝術卻只侷限在少數作畫材料,揮灑的空間和原創性當然有限,因此想從新的材料上,走出新的可能。
				由於九份多濕,過去居民在屋頂常以柏油塗上毛氈防雨,一次散步時,看到工人正將燒熔的柏油潑淋路面上,流淌的線條有種美感發生,於是跟工人要了一點柏油回去試驗,不過很快地,邱錫勳發現柏油的效果並不如預期,不是過程中凝結速度難以掌握,就是柏油在畫布上的黏著性極低,往往乾了之後產生龜裂,後來還是專長化工的朋友協助,才克服了材料的問題。
				以瀝青作畫,竟畫出全球獨一無二的柏油畫。這個創舉讓他名揚國際,獲教宗、各國總統接見,並獲各國邀展。
				邱老師多方記錄關於臺灣的風土民情,而居住在九份更該為在地留下紀錄。因此作品多取材自我們熟悉的場景,市場揮汗煮食的麵攤、廟會酬神的野台歌仔戲、九份礦工掘到金礦的歡欣剎那等;以藝術家的眼睛,為我們留下畫面。




念奴嬌
				大江東去,浪淘盡、千古風流人物。
				故壘西邊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
				亂石穿空,驚濤拍岸,捲起千堆雪。
				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。
				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,了雄姿英發。
				羽扇綸巾談笑處,檣櫓灰飛煙滅。
				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。
				人間如夢,一尊還酹江月。
				
				1993年的九份,還不像現在視野幾乎都被建築遮蔽。當時的九份茶坊,放眼望去就是一整片的山海美景。因此蔣勳老師來到九份茶坊品茗觀景有感,而以瑜珈的姿勢,提筆寫下念奴嬌贈與茶坊主人。




贈翁山英書畫
				四君子中的竹,細看會發現是用手指所繪,是所謂的「指畫」。落款葉鏡鎔,是日治時期著名的書畫家。而題字贈與的對象,正是老屋第一任屋主翁山英。
				九份停止採礦後,十室九空,繁華不再。老屋在現任屋主、也是九份茶坊主人接手後,重新整頓了一番。在因緣際會之下,有人帶了這幅畫來拜訪,說是能找到實屬難得,只希望物歸原主,不求分文。茶坊主人不願平白收下;那天正好賣了一幅畫,就把賣畫所得拿來換回這幅指畫。畢竟讓老件物歸原處,也是美事一樁。
				葉鏡鎔,字漢卿,1876年生於新竹縣湖口鄉。年輕時服務於警界,未幾辭職賦歸湖口故鄉,專注於自幼興趣的書畫。自從師事黃瑞圖(雲池)之後,畫藝突飛猛進。葉氏善繪竹蘭,書法表現亦頗可觀。1895年乙未之變,家宅燬於兵火,他為避戰難而僅憑藉一杖一囊遊遍全島。若遇宿食無貲時,即懸其畫作於旅社門首,等待識者求索而不計值。大正七年(1918)起葉氏活躍於藝壇,屢次獲邀參加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之「台日名家紙上書畫展」,從此漸露頭角,足跡遍於台灣遠及日本,其「指書」、「指畫」亦稱一絕。日本昭和天皇尚為太子時,曾在大正年間來台遊覽,於是總督府邀集代表台灣風格之文物供其御覽,而葉氏之水墨畫亦在其中。
				資料來源:日治時期日人與台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




金銀花圖騰
				九份從前是產金的聚落,一座小小的山城,承載著太多關於富貴的美夢。
				採礦停止了以後,夢就隨著變幻莫測的雲朵、山嵐和海風,一點一點地消散了。
				留下來的人們,謹慎地撿拾著自己的影子,沿著陡峭的長梯,撐著一季的雨,一階一階往上。所有關於淘金的記憶,只剩繁華曾佇足的印記,還有故事和諺語,在人們口中流轉。
				有一天,逐靈感而居的藝術家游牧來到這裡的時候,當年的喧囂繁盛雖然已經煙消雲散。但善於捕捉美的眼睛,從荒城的迷霧中,還能窺見些許繁華曾經的輪廓。
				茶坊在一九九一年的隆冬開幕,山城的榮光也即將迎來第二次的春天。藝術家將冷硬的金石,化為可親的元寶。由一化三,綻放出一朵朵雅俗共賞的花朵;喚名金銀花。
				金銀花是傳統中藥材,能祛溼解熱,和茶有著相近的功效;又名忍冬。
				忍冬、忍冬,忍過了冬天,就是春天。忍過一個又一個的冬天,就能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。
				所以就讓金銀花盛開吧。盛開在原創設計的精緻茶具上,盛開在古老茶坊的幽靜角落裡,盛開在九份茶坊的四季流轉,生生世世。




